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银山拍浪的博客

亲身体验并记录美丽新疆的风土人情

 
 
 

日志

 
 
关于我

一个真实体验美丽新疆风土人情、西域风光的平台,一个旅行、摄影、读书、交友、记录生活和点滴思考的园地(作者声明:除注明外,所有文章与照片为本人原创,未经作者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改编、剽窃等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活动)

从和田到阿克苏: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之旅  

2012-05-19 00:15:13|  分类: 游记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如果你是个谷歌地球的爱好者的话,那么,在我国版图西部上黄色的如眼睛一样的一大块东西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了。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我国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中央,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同时还是是世界最大的流动性沙漠。整个沙漠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平均年降水不超过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发量高 达25003400毫米。

       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一件疯狂的事情。彭加木、余纯顺都是把命搭了进去——两人不同的是,余见到了遗体,而彭则尸骨无存!

       而今天,借助现代化强悍的交通工具,我们将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已修建有二条公路:西线是217国道(或又叫210省道),从和田到阿克苏,东线是165省道(其中一段为315国道),从民丰县到轮台县,接314国道。我们走的是西线,从和田到阿克苏,全长566公里,其中,从和田到阿拉尔市走217国道(或叫210省道),全长446公里,从阿拉尔市走207省道(又叫阿塔公路),全长120公里。

       430日早上10点半(日出要比内地晚2个多小时,相当于内地的8点多),我们一行20多人,分乘一台17座丰田考斯特,二台越野车,在进入沙漠前的最后一个加油站满了油,向沙漠腹地出发了。

从和田到阿克苏: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 - 银山拍浪 - 银山拍浪的博客 

这是从和田到阿克苏217国道沙漠公路的起点
从和田到阿克苏: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 - 银山拍浪 - 银山拍浪的博客

沿途都是这种拦沙的芦苇。天正刮着沙尘暴
从和田到阿克苏: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 - 银山拍浪 - 银山拍浪的博客

偶然还能见着几株胡杨,这是沙漠中唯一能生长的植物
从和田到阿克苏: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 - 银山拍浪 - 银山拍浪的博客

这是一种新的拦沙装置,是塑料做的
从和田到阿克苏: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 - 银山拍浪 - 银山拍浪的博客
   
在373标志处,我们休息了一下,放大图片可见有多人在尿尿
从和田到阿克苏: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 - 银山拍浪 - 银山拍浪的博客
 
没有什么风景,就是一层层的拦沙芦苇
从和田到阿克苏: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 - 银山拍浪 - 银山拍浪的博客
 
 这是近靠近沙漠腹地的高高的拦沙芦苇,还有几株胡杨
从和田到阿克苏: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 - 银山拍浪 - 银山拍浪的博客
 
       在离阿拉尔市最沙漠边缘的加油站还有20公里处,我们的考斯特车没油了。是那个维族司机开得太快了,达到每小时120-140公里(我的GPS有显示),而最经济的车速是每小时80公里!只能停下来,让另一台越野车前去取油。过了近一个小时,他们回来了。据他们说,由于当地加油工不知道一个20升的油桶多少钱,他们只能押我们的一个人在加油站,等他们打电话请示上级后结账。

从和田到阿克苏: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 - 银山拍浪 - 银山拍浪的博客
 
这是阿克苏那一头离沙漠最近的加油站,我们的车正在加油
从和田到阿克苏: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 - 银山拍浪 - 银山拍浪的博客
 
阿拉尔市的收费站,是沙漠公路的阿克苏最边上的一个收费站
从和田到阿克苏: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 - 银山拍浪 - 银山拍浪的博客
 
在阿拉尔市的多浪水库吃的全鱼餐,吃中饭时已是下午4点多了
从和田到阿克苏: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 - 银山拍浪 - 银山拍浪的博客

现杀的二条草鱼,共29公斤,合下来我们每人一公斤多。
        小贴示:1、切记一台车不能独自穿越沙漠公路,风险太大。
                      2、最好在出发前做好汽车的维修与保养。
                      3、在进入沙漠公路的最后一个加油站里一定要加满油,最好带个备用油桶。
                      4、沙漠公路中通讯基本上没问题,如一下子接不通,开个几里路就通了。
                       5、带足水,以及面包。新疆当地的馕最好。

  评论这张
 
阅读(3517)| 评论(16)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